Project management(專案管理)?
專案管理的歷史
在冷戰的史普托尼克危機(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前,專案管理還沒有用做一個獨立的概念。在危機之後,美國國防部需要加速軍事專案的進展以及發明完成這個目標的新的工具(模型)。在1958年,美國發明了計劃評估和審查審技術(PERT),作為的北極星飛彈潛艇專案。與此同時, 杜邦公司發明了一個類似的模型成為關鍵路徑方法(CPM)。PERT後來被工作分解結構(WBS)所擴展。軍事任務的這種過程流和結構很快傳播到眾多私人企業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指導方法被發明出來,這些方法可以用於形式上精確地說明專案是如何被管理的。這些方法包括專案管理知識體系(PMBOK),個體軟體過程(PSP),團隊軟體過程(TSP),IBM全球專案管理方法(WWPMM)等技術試圖把開發小組的活動標準化,使其更容易地預測、管理和跟蹤。
何謂專案管理
就「專案」而言,根據美國專案管理學會(PMI)的定義:「是指一項暫時性的任務、配置,以開創某獨特性的產品或服務。」;再就「專案管理」根據美國專案管理學會(PMI)的定義:「...應用知識、技能、工具與技術來規劃活動,以達成專案的需求。」 專案管理是藝術也是科學。藝術構面與人際構面有緊密結合也就是領導眾人的事務,科學構面包括對流程工具與技巧的掌握。
每一個專案都有其執行的時間而在這個時間內專案有其生命週期約略分為:
一、起始階段:定義出專案的需求,並釐清與描述對此需求的適當回應。
二、規劃階段:儘可能的詳細發展專案的解決之道。
三、執行階段:持續監控進度,同時在實際狀況與原並計畫有所出入時,適當地進行調整與記錄。
四、結案階段:驗證該專案是否滿足原本的需求。
組成一專案進行管理有其目的,希望透過組織內不同單位人員的臨時性編組來達成「追求資源效率的極大化」,亦即:
一、 如期達成或縮短時程達成。
二、在預算成本內或更少成本達成該專案或更少。
三、產出物性能達到預期目標或比預期更優。
四、產出物的品質達到預期目標或比預期目標更好。
專案管理的方法有兩種
傳統的方法需要識別一系列需要完成的步驟。 相對的是敏捷軟體開發方法,專案被看作一些相對小的任務,而不是一個完整的過程。
敏捷軟體開發的目的是盡量小的管理費用來制定標準、審核、文檔、報告會議和許可。
對於專案管理的執行重點與進行專案管理的建議:
一、善用專案會議、各類管理工具與IT工具。
二、不讓成員閒置、減少工作分配不均現象。
三、善用檢討及問題解決方法,促使產業進步。
四、查檢工作要確實與嚴謹且要書面化,以有憑據可循。
參考網站:
一、精機通訊:http://www.or.com.tw/MZ/down_mz_7/down_mz_7-58.htm
二、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0%88%E6%A1%88%E7%AE%A1%E7%90%86&variant=zh-tw#.E5.8F.82.E8.80.83.E6.96.87.E7.8C.AE
--------------------------------------------------------------------
Gantt chart (甘特圖)?
一、定義:
甘特圖(Gantt chart)是條狀圖的一種流行類型,顯示項目、進度以及其他與時間相關的系統進展的內在關係隨著時間進展的情況。在專案管理中,甘特圖顯示項目的終端元素的開始和結束,概要元素或終端元素的依賴關係。甘特圖是由亨利•甘特于1910年代開發出來的。過往甘特圖的製作甚少有軟體支持。在繪圖軟體當中,亦只有Harvard Graphics可以讓用戶繪製甘特圖。一般用戶都只能在Lotus 1-2-3或Microsoft Excel上手動繪製。自從專案管理軟體面世後,很多軟體包中都有體現,如Microsoft Project和Mr. Project等。
二、用途:
甘特圖乃是用來規劃、控制及評估專案的各項工作進度,為計畫與實際進行之時序圖。其主要構思是將橫座標等分成時間單位(時、天、週、月、季、年),係表示時間的變化,縱座標則表示記載專案的各項工作。
三、其圖形範例如下:
參考網站:
一、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4%98%E7%89%B9%E5%9B%BE
二、台北榮民總醫院 醫療品質管理中心(醫療品質審議委員會 簡淑芬技術員)http://homepage.vghtpe.gov.tw/~hcqa/files/book/w411.pdf
--------------------------------------------------------------------
Program Evaluation Review Technique(PERT)?
一、定義:
計劃評核術(Program Evaluation Review Technique)簡稱為PERT。其為用來安排大型、複雜計畫的專案管理方法。是一種規劃專案計劃(project)的管理技術,它利用作業網(net-work)的方式,標示出整個計劃中每一作業 (activity)之間的相互關係,同時利用數學方法,精確估算出每一作業所需要耗用的時間、經費、人力水準及資源分配。
二、用途:
然計劃者必須估算在不影響最後工期(project duration)的條件下,每一作業有多少寬容的時間,何種作業是工作的瓶頸 (bottle neck),並據此安排計劃中每一作業的起記時刻 (scheg),以及人力與資源的有效運用。PERT的內容包含了「管理循環」中的三個步驟:計劃(planning)、執行(doing)、和考核(controlling)。
三、PERT圖如下:
(註)PERT network chart for a seven-month project with five milestones (10 through 50) and six activities (A through F).
四、PERT 圖與甘特圖呈現方式說明之比較
(一)PERT 圖:
強調任務項目的工作之執行順序的先後,每一任務須表示出其前置工作 ( Predecessor) 及後續工作 ( Successor )
(二)甘特圖 ( Gantt Chart ):
以長條圖代表任務工作 , 其長度代表執行時間之長短,用不同顏色代表工作之性質 ; 常使用於較不複雜之專案。
參考網站:
一、中原大學ERP研究中心:http://www.erp.org.tw/abc/daywordcontent.asp?no=139
二、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Pert
--------------------------------------------------------------------
Critical path scheduling(臨界路徑排程)?
一、定義:
CPM(Critical Path Method)源於1957年,James E. Kelley(Remington Rand Co.)、Morgan R. Walker(DuPont Co.)兩位所進行之「工作的計劃與安排」(Project Planning & Scheduling)研究。以「最少成本」(Minimum Cost),求取「最佳工期」(Optimum Duration)。
二、其優點與缺點及其與PERT之差異:
(一)其優點與缺點:
CPM的優點在於方法簡易有效,可清楚地描述專案的內容,進而達到管理的目的,除此之外,亦可協助人力的管控及資源的分配,如圖一所示。其缺點則在於並不適用於所有專案及有太多的假設條件,同時無法評估專案的可行性。
(二)與PERT之差異:
PERT與CPM之差異則在於前者除了考量各作業項目之邏輯關係外,亦導入作業項目之不確定性,針對作業項目所需時間的不確定性,以機率觀念加以考量,計算專案可能完成時間,作為評估如期完工之可能性。其優缺點與CPM方法約略相同,唯作業要徑不易判斷。
三、圖形:
(圖一)
(註)A completed network diagram created using Microsoft Visio. Note the critical path is in red.
參考網站:
一、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Critical_Path_Method